近日,《流浪地球2》在全國院線熱映。人們驚喜地發現,這部科幻電影里的很多“黑科技”并非特效,而是用國產尖端裝備設計改造出來的。網友們紛紛感嘆:“原來中國科幻的背后是中國制造?!薄澳銈儽M管想象,我們負責實現”——中國航天科技、中核集團等“國家隊”的豪邁宣示,也彰顯了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信心和實力。
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,是立國之本、強國之基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需要夯實物質基礎、筑牢大國制造這個堅實支撐。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,利用“燒石頭”產生核聚變,釋放能量從而推動地球,而現實中新一代“人造太陽”(HL-2M)裝置,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、參數最高的受控核聚變托卡馬克裝置;電影中用于太空電梯基地建設的步履式挖掘機,原型就是徐工集團制造的“鋼鐵螳螂”,可以在高海拔地區、沼澤、林地等多種環境作業,全世界只有5個國家可以制造這一裝備……中國科幻的天馬行空,離不開中國制造的有力托舉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,深刻闡明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,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,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,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指明了方向、明確了路徑。世界首臺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下線投產,標注重大裝備制造實現新跨越;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?;瘧?,照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;2012—2021年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.98萬億元增加到近31.4萬億元,占全球比重從22.5%提高到近30%,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……回望過去十年,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、發生歷史性變革,綜合實力、創新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,硬核的成就、喜人的數據,見證著制造強國建設的鏗鏘步履,為我國經濟贏得主動、贏得優勢、贏得未來打下堅實基礎。
制造業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。歷史與實踐表明,沒有強大的制造業,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?!笆奈濉睍r期,我國步入新發展階段,面臨一系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。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,世紀疫情沖擊下,百年變局加速演進,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。在此背景下,不遺余力做強制造業、振興實體經濟,對于應對新挑戰抓住新機遇,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。近年來,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,與此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,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,我國制造業仍然面臨著“大而不強”的突出問題,在很多領域缺乏關鍵核心技術、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處于中低端水平、在附加值較高的環節缺乏比較競爭力。為此,要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,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,推動數字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、全領域深度應用,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。
創新才能自強,奮斗方能爭先。今日之中國,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研發隊伍、最多發明專利授權量,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善工業體系,正成為各種創新要素發揮集聚效應的廣闊平臺,發展潛力無限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: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推進新型工業化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交通強國、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。奮進新征程,當踔厲奮發、頑強進取,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,以自主創新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,不斷推動我國由“制造大國”轉向“制造強國”,推動“中國制造”走向“中國智造”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支撐。(羅建華)